近年来,犯罪悬疑题材的电视剧可谓风头正劲。
那些备受瞩目的国产大剧,几乎清一色都是这个类型,比如《狂飙》《漫长的季节》《我是刑警》等等。就连曾经活跃在大银幕上的实力派男演员们,也都纷纷转战小荧幕,在剧中饰演警察或罪犯的角色。
郭京飞主演的《黄雀》刚刚收官,王宝强的《棋士》就紧跟着开播,更不用说后面还有段奕宏的《沙尘暴》即将上线。
说来也怪,在国产剧市场里,能让一个类型剧如此吃香的情况还真不多见。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这么多优秀男演员都扎堆演犯罪悬疑剧呢?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
直到看完《棋士》和《沙尘暴》,才终于找到答案——其实答案就藏在剧里。
一、实力派男演员为何偏爱犯罪悬疑剧
最近王宝强的演技频频登上热搜。
不得不说,王宝强的表演确实无可挑剔。
在《棋士》中,他饰演一个老实巴交的围棋老师崔业,这个被生活逼上绝路的普通人最终走向了黑化之路。
时隔12年重返电视剧领域,王宝强依然选择了犯罪悬疑题材,而且这次还挑战了反派角色。
要知道,除了《狂飙》之外,能让反派当主角还能在央视播出的剧可不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央视对这部剧质量的认可。
剧中,王宝强有两场戏特别出彩:
一场是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吐口水的镜头,前一秒还是老实人的崔业,转眼间眼神就变得凶狠凌厉;
另一场是和哥哥崔伟在警局对峙的戏份,兄弟二人剑拔弩张的场面张力十足。
正是这样的精彩表演和精良制作,让《棋士》收视率节节攀升,成为开年最火的犯罪悬疑剧。
这边《棋士》还没播完,那边段奕宏的《沙尘暴》就已经上线,两部剧颇有隔空打擂的架势。
和演反派的王宝强不同,段奕宏这次饰演的是刑警陈江河。
虽然段奕宏演过的警察角色不少,但这次的陈江河更有老刑警的范儿,举手投足间都透着股老练劲儿。
为了演好这个西北汉子,段奕宏连脸上的"高原红"都精心设计,让观众仿佛真的置身于西部荒漠的悬疑故事中。
再说说郭京飞,这两年他接连拍了四部犯罪悬疑剧,而且清一色都是警察角色。
从刚播完的《黄雀》里的反扒警察,到即将上线的《势在必行》里的刑警,郭京飞对警察角色的塑造可谓驾轻就熟。
他特别擅长用细节来刻画人物,每个警察形象都有独特的个性特点。
不过两年演了四个警察,戏路确实有点被定型了。
除了他们,还有很多实力派男演员都在犯罪悬疑剧里演过警察:
53岁的于和伟去年凭《我是刑警》火遍全国;
46岁的秦昊在剧版《三大队》里过足了戏瘾;
50岁的潘粤明刚因《白夜追凶2》引发热议;
47岁的张译更是成了"警察专业户",从《狂飙》到《他是谁》,警察角色演了个遍。
还有王景春、陈明昊、廖凡、陈建斌等一众实力派,他们个个都是影帝级别的演技派,为啥都扎堆演犯罪悬疑剧呢?这里面有三个深层次原因。
二、犯罪悬疑剧火爆的三大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题材本身的优势。
现在的观众审美水平提高了,更喜欢看有深度、贴近现实的剧集,而犯罪悬疑剧正好符合这个需求。
这类剧通常都有真实案件做基础,比如《他是谁》改编自"白银案",《我是刑警》取材于"周克华案"。
这些故事既紧张刺激,又能引发观众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自然受欢迎。
第二个原因是中年演员转型的需要。
都说女演员年纪大了戏路窄,其实男演员也一样。
过了45岁,演年轻人会被说"装嫩",演霸道总裁又显得"油腻",角色选择确实有限。
而犯罪悬疑剧里的警察、罪犯这类角色,正好需要中年演员的阅历和沉淀。
比如刑警角色,既要表现专业性,又要展现人性挣扎,没有一定生活经验还真演不好。
第三个原因是创作空间的优势。
犯罪悬疑剧可以通过案件来反映社会问题,但又不会直接触碰敏感话题。
比如《漫长的季节》通过案件展现东北下岗潮,《我是刑警》则反映了刑侦技术的进步。
这种"曲线救国"的创作方式,既保证了观赏性,又能传递正能量,自然受到各方青睐。
三、实力派演员正在改变行业规则
这些顶级男演员扎堆演犯罪悬疑剧,绝不是跟风那么简单。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反映了中国电视剧正在从单一娱乐向多元化、深度化发展。
通过这些优质作品,我们看到了国产剧的进步:
题材更加多样,制作更加精良,表演更加走心。
演员们也不再只是流量符号,而是用扎实的演技推动着行业发展。
虽然大家都往犯罪悬疑剧里挤看起来有点"内卷",但竞争往往能催生精品。
就像票房破154亿的《哪吒2》,就是激烈竞争下的产物。
相信在未来,这种强强联合还会继续为观众带来更多好作品,推动国产剧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淼淼)
风评受争议。
47岁的
张译
,
《狂飙》
里的
安欣
,
《他是谁》
里的
卫国平
,
《三大队》
里的
程兵
、
《九部的检察官》
里的
雷旭
,让他几乎成了“警察专业户”。
还有52岁的
王景春
(
《警察故事》
),48岁的
陈明昊
(
《棋士》《漫长的季节》
)、51岁的
廖凡
(
《沉默的真相》
)、54岁的
陈建斌
(
《黑土无言》
)……
这些男演员都不是泛泛之辈,他们是公认的演技派,几乎每个人都有影帝的水平,也都不缺角色和作品。他们为何纷纷挤进“犯罪悬疑剧”赛道中?三个深层次原因,注定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演技之争,会从“犯罪悬疑剧”而起。
二、吃透悬疑犯罪题材的红利,演员转型、创作生态是关键
这三个原因,涉及类型红利,演员转型和当下国剧的创作生态。
我们不妨展开,一个个细细说。
首先,是悬疑犯罪题材的类型红利。
作为观众,大家应该能感受到,国剧类型的火热,也是有“板块轮动”属性的。之所以当下,悬疑犯罪不断火出圈,就是因为类型红利的春风,吹到了这个类型。
悬疑犯罪剧作为一款十分成熟的类型作品,有着相对固定的叙事结构和角色设定。这种类型化创作不仅具有较高的可复制性,也形成了固定的受众群体,降低了市场风险。
对于演员来说,加入这样一个相对稳定的创作体系,能够获得更稳定的职业发展和曝光机会。
与此同时,悬疑犯罪题材也允许创作者在类型框架内进行创新和突破。从《白夜追凶》的双胞胎身份置换,到《边水往事》的架空世界设定,再到《漫长的季节》融合时代变迁的叙事策略等等。
我们会发现,悬疑犯罪不再是单一的破案,它可以跟剧情、叙事、年代、历史等等类型相融合。
这些创新也为演员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表演空间和挑战,也是我们所说,此类剧容易出好角色、好人物的关键。
这几年,观众的审美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观众开始追求更具深度、更接近现实的国剧作品。
这一喜好,恰恰和悬疑犯罪剧不谋而合。
我们知道,大多数悬疑犯罪剧,里面就有真实罪案的影子。
比如:《他是谁》里的“白银案”,《我是刑警》里的“周克华案”等等。
这些剧情,紧张刺激、人物形象复杂立体,并且对社会现实具有反思作用,恰好满足了观众“硬核化”的审美需求。
顶级男演员加入这一类型创作,不仅能够获得更多关注,也能收获一波又一波正向流量。
其次,是中年演员转型的艰难。
都说女演员年龄大了转型困难,其实对于男演员来说,情况几乎相同。
年轻的时候,凭借容貌,可以在任何类型的影视作品中,扮演任何角色。但超过45岁,进入中老年阶段,角色就基本固定了。
演年轻人被喷“扮嫩”,演霸总被喷“油腻”,中生代大龄男星,选择面其实很窄。
而悬疑犯罪剧,刚好契合这些男演员的表演需求。
比如:经验丰富的刑警角色,通常需要具有复杂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逻辑,他们既要表现职业的专业性和冷静,又要展现面对罪恶时的情感波动和人性挣扎。
这种角色设定,都需要一定的年龄和阅历才能更好地诠释,这也就为处在转型阵痛期的大龄男星,提供了最佳的转型方案。
像于和伟在《我是刑警》中展现的,从年轻警察到老练领导的过程。还有郭京飞、张译、段奕宏等在不同剧集中,对各类警察角色的差异化塑造。
可以说,在犯罪悬疑剧中,中年男演员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眼袋、皱纹、粗糙的皮肤,中年的状态,都成了有利角色的加持。
通过这些角色,中年男演员能够摆脱以往形象的束缚,展现更全面、更复杂、更专业的演技水平。
这为那些面临年龄焦虑的实力派演员提供了理想的发展路径,也体现着悬疑犯罪剧对演员表演能力和经验的全方位考验。
角色的成熟度与演员的实际年龄相符,让他们能够将生活阅历自然融入表演中,形成了年龄与角色的良性互动。
而这种职业化路径,不仅延长了他们的职业生命周期,也为此类题材的继续创作,注入了更多新的可能。
最后,也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创作生态与审查的博弈。
犯罪悬疑题材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能够在不直接触及敏感话题的情况下,以镜像的方式反映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比如《漫长的季节》通过案件折射东北大下岗时代的社会变迁。
《我是刑警》则通过刑侦技术的进步呈现警队破案能力的提升。
这种镜像表达方式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实现了娱乐性与批判性的平衡。
而此种类型本身,又具有一定的神秘性、猎奇性和大尺度,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对观众的天然吸引力。
但我们也能注意到,悬疑犯罪题材虽然触及社会阴暗面,但邪不压正、法律至上、人情与法理结合、弱者受法律保护、追求正义与平等,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这种内在的价值导向,兼具观赏性与教育意义,使得悬疑犯罪剧成为“正义”柔性渗透的理想载体。
对演员而言,出演这类作品既能满足市场和观众需求,又能契合主流意识形态,实现艺术表现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这种“软着陆”的表达方式,自然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安全的创作环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顶级男演员的“破圈”,正在改写
娱乐圈
的游戏规则
顶级男演员纷纷下场出演悬疑罪案剧,绝非偶然的市场跟风。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不仅是个人职业选择的结果,也是中国影视行业寻求突破的缩影。
通过这些优质的犯罪题材作品,我们看到了中国电视剧从类型化到多元化、从单一娱乐到社会思考的转变。
顶级男演员的“破圈”不仅体现在这些角色的广泛认可和社会影响上,更体现在他们为中国影视行业带来的新思路和新可能。
这些创新尝试,都在拓展悬疑犯罪剧的表现边界,为影视行业提供了新的思路。
与此同时,这种趋势也反映着国剧市场的成熟和观众审美的提升。
当悬浮霸总剧不再是小荧幕的主流,当磨皮滤镜和辣眼的妆造,不再占据大众的眼睛。
在改变的过程中,顶级男演员正在改写娱乐圈的游戏规则,他们不再仅仅是流量符号,而是成为了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他们通过精湛的表演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不仅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也用自己的演技和经验,为国剧创作树立着新的标杆,积累着新的经验。
虽然演员“内卷”犯罪悬疑剧,并非我们想看到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几乎所有的精品,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迸发出来的。
当下破了154亿的《哪吒2》,就是最好的证明。
番茄君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顶级男演员与犯罪悬疑剧的结合将继续绽放光彩。
在为观众带来更多优质作品的同时,也在为中国国剧市场的发展添砖加瓦。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