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豆芽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玩跨界合作,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了。2025年3月26~29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召开,今年最火的还是微短剧,简直就是社交场合的"硬通货"。不管是编剧分享创作经验,还是讨论出海战略,只要是和微短剧相关的论坛,场场爆满。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经突破500亿,用户超过6亿人,成为内容消费的新风口。现场热闹得很,有人抢不到座位直接坐地上,有人踮着脚尖拍照,还有刚赶来的从业者互相打听:"刚才讲啥了?能把拍的PPT发我看看吗?"
这场景和去年大会很像,不过讨论的话题明显升级了。去年大家还在摸索付费模式、商业合作这些基础问题,今年已经转向更深入的话题:怎么用短剧助农、做科普?怎么打造短剧IP?短剧怎么带动文旅发展?高校该怎么培养短剧人才?演员要怎么把握表演节奏?
这些变化说明,短剧正在突破原有圈层,成为各行各业寻求突破的新抓手。3月28日下午,在红果主办的"千行百业入'剧'来"论坛上,包括著名演员、中戏教授、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在内的多位大咖,一起探讨了短剧跨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抖音集团副总裁张辅评在论坛上说:"精品化是行业升级的必经之路。短剧创作要避免千篇一律,更要防止劣币驱逐良币,要营造健康的创作生态。"确实,只有走精品路线,短剧才能真正成为主流,发挥更大价值。
从情感共鸣到社会价值,微短剧开拓新天地
这两年涌入短剧行业的创作者越来越多,题材也越来越丰富:甜宠、悬疑、现代都市、古装年代戏...各种类型应有尽有。像《家里家外》《好一个乖乖女》这些爆款短剧,不断刷新着大家对竖屏内容的认知。
随着短剧从下沉市场走向主流,它开始承担更多社会功能,吸引了文化、公益等领域的关注。中国农业电视中心党委书记宁启文在论坛上提出了"乡村微短剧"的新方向。其实乡村题材一直很受欢迎,像《乡村爱情故事》这样的经典作品就是证明。
现在已经有一些乡村短剧取得不错反响,比如《念哥餐厅》,在抖音播放量近亿,每集点赞都过万。这部剧讲述了一个北方厨师在南方小镇开餐厅的故事,不仅有诱人的美食,更有温暖的人情味。观众留言说:"虽然讲的都是生活小事,但特别暖心。"
不过总体来说,乡村短剧的数量和质量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是一片待开发的蓝海。另一个热门方向是普法短剧,乐力透露即将推出《法官的荣耀》等新作。但这类短剧面临一个难题:如何在保证剧情的同时融入专业知识?
中科数创影视中心总监郑铭分享了一些创作心得:"科普短剧首先得是好短剧,其次才是科普。可以把科学知识拆解成有趣的小点,或者给科研团队编个故事壳子,套用热门短剧的剧情模式。"
和长剧IP联动也是个好办法。像《庆余年》《香蜜》这些热门长剧,人物关系和世界观都很丰富,很适合改编成短剧。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曾映雪说:"可以把长剧中没展开的支线故事拍成短剧,但要把几千分钟的内容浓缩成几十分钟,叙事上需要大改动。"
百度百家号的于轲提到一个关键点:"长剧中的留白正好给短剧创作提供了空间。把这些想象空间展开,能吸引老观众来看新内容。"还有一种方式是"长短套拍",既能节省成本,又能用短剧为长剧预热。
用内容带动产业,微短剧赋能文旅和品牌
诞生于短视频平台的微短剧,天生具备转化和种草的优势,已经成为文旅、品牌行业的增长引擎。500亿的市场规模,也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去年开始,各地文旅局纷纷试水短剧,想通过内容推广当地文化、美食和风景。已经出现了《我的归途有风》等多部优质文旅短剧。最近红果短剧和电影频道合作的《和你的桃花源》也在福建开机。
但要让文旅短剧真正带动产业,需要在内容和运营上下功夫。内容上要把文旅元素自然融入故事,不能生硬拼凑。执行上要提前和当地沟通合作,芒果TV的周裘就分享了他们和山西文旅深度合作的经验。
陕文投的贾轶群特别强调了"在地感":"在西安拍戏,从场景、人才到政府扶持,都有完整配套。"他们即将推出一个全部使用当地方言、美食、场景的"陕西文化"IP。
转化方面可以尝试卖剧中原款美食、推旅游套餐等。《你的岛屿已抵达》推出的定制旅游套餐销售额破千万,《我的归途有风》带火了乐山旅游。
品牌方也在积极拥抱短剧。从美妆到汽车,连星巴克、肯德基这些外企都加入了。红果等平台成了品牌营销的新阵地,今年春节就有品牌把大型营销活动放在红果。
巨量引擎的金文乐建议品牌选剧时要多参考数据:"要看短剧能触达什么人群,是不是品牌的目标客户。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哪些类型的短剧更有潜力,帮品牌做出更精准的选择。"
短剧行业本身也在快速发展。有业内人士统计,2024年全行业拍了三万多部短剧,创造了60万人次的就业机会。现在全国各地都有竖屏拍摄基地,产业链非常完善。有些公司还在尝试开发短剧衍生品。
当一种内容形态能带动这么多行业发展时,它的市场潜力真的不可限量。
专业演员入场、人才培养升级,微短剧走向精品化
微短剧行业成熟的另一个标志,是专业人才的加入。去年以来,越来越多实力派演员开始参演短剧,像舒畅、朱时茂、刘晓庆这些老戏骨都纷纷下场。
朱时茂在论坛上说:"短剧和我以前演的影视剧很不一样,表演节奏更快,人物性格要更鲜明。这和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有关,艺术形式总是跟着时代走。"
另一个趋势是高校开始重视短剧人才培养。中戏的刘天池老师认为:"不管什么艺术形式,演员用真情实感塑造角色的本质不会变。只是现在生活节奏快了,表演也要更精准、更直接。"
她也指出了当前短剧表演的问题:"有些表演太符号化、程序化了。我们应该让角色更鲜活,这样短剧才能像话剧、电影一样,成为被认可的艺术形式,给年轻演员更多机会。"
随着《好一个乖乖女》等剧走红,短剧演员也开始"出圈",有的登上综艺、杂志,片酬和商业价值都水涨船高。这印证了刘天池说的,只要在一个领域深耕,总会获得认可。
我们能感受到,微短剧正在影响越来越多人的生活,连接起各行各业,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但这个快速发展的行业,既要在商业上保持速度,又要在创作上慢下来,沉淀出真正打动人心的好作品。
。在论坛上,陕文投艺达影视总经理贾轶群提出了“在地感的打造”,并特意强调“去西安拍摄,不管是从场景、场地、人才、政府的政策到后续资金扶持,都有一系列完整的扶持办法。”
据介绍,陕文投即将推出一个“陕西文化”为主概念的IP,全部都是当地的方言、吃食、场景。
在具体的转化上,
可以尝试剧外同款美食承接剧内流量、同步销售门票带动GMV增长等运营策略
。有媒体报道,常德桃花源景区联合《你的岛屿已抵达》推出定制旅游套餐,销售额破千万;播放量达1.9亿的《我的归途有风》吸引了不少网友前往乐山旅游。
还有一个已经成功借短剧带动增长的产业,就是各大品牌方
。在多个品牌接连通过短剧实现品牌人群沉淀、GMV转化时,从美妆到餐饮、从手机到汽车多个品类都开始探索短剧营销,就连星巴克、肯德基、必胜客等外企也及时加入阵营。
另外,短剧发展至今,不仅仅是内容能为品牌带来增益,
红果等头部短剧平台也成为品牌短剧营销的流量阵地,今年CNY就已经有品牌将大的Campaign放在红果。
“在这个大的流量蓝海,品牌可以有很多玩法,会跟IP结合更紧密,也会跟电商、生意、生服更近”,巨量引擎内容营销负责人金文乐提出。
回到品牌方做短剧时的内容选择难题,金文乐表示,“现在很多品牌方可能还是延续着之前的选剧思路,看出品方、看题材、看剧本、看导演、演员。但是我们在实操过程中,这种基于短视频内容形态的新产品,我们会给品牌方更多基于数据、基于我们洞察和分析的建议。”
具体而言,一是根据云图上的数据来分析这些短剧的脚本、演员能匹配到什么人群,判断这些人群是不是品牌方想去触达或者扩展的消费人群;也会通过数据判断哪些类型的短剧更有潜力,最终为品牌方选到合适的短剧。
不论是文旅还是品牌,都是跨产业大融合。
在短剧本身的上下游端,也有很多新的变化和机会点。
“我们初步统计了一下,2024年全行业有三万多部短剧,按照平均20人的微短剧剧组规格,其实去年微短剧提供了60万人次的就业机会”,北京好友本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郑安迪分享了一个数据。“我个人还有一个很大的感受,以往我们讨论剧集的时候,影视基地只有少数代表的几个,现在基本是各省市都有竖屏拍摄基地,下游端的制作供给非常完备。”
此外,很多短剧制作方也在探索衍生品的开发,陕文投正在做此类尝试。
当一种新的内容形态不仅能孵化出基于本行业的多元生意路径,还能成为各行各业的增长抓手时,就意味着该行业的市场规模可以有更大想象。
短剧演员上桌、实力艺术家入局,微短剧精品化再进阶
微短剧行业趋向成熟、走向精品的代表信号,一是成熟制作团队入局,即越来越多长影视内容团队下场做短剧,比如爱优腾芒、柠萌华策等,这已是行业常态、不过多赘述。
另一个就是实力派演艺人员、人才培养体系等资源向微短剧行业流动,从戏剧到电影、从电影到电视、微短剧亦然。这些行业翘楚用更专业的视角、更精准的情绪、更前端的培养方法去升级内容。
这种人才流动的本质,也是优质内容领域之间创作端的融合。
去年开始,
越来越多实力派演员加盟短剧,这些资深演员们的参与也进一步拉高了短剧的品质上线
。春节期间,红果短剧就上线了由舒畅主演的《蛇年大吉之小青渡劫》《锦绣转》,最近朱时茂、刘晓庆等资深艺术家也都纷纷涉足短剧。
这次论坛,朱时茂也到场与多位业内人士交流资深演员视角下的微短剧。“这个微短剧确实和我过去参与的一些影视作品有很大区别,尤其在表演节奏、故事搭建上。微短剧需要在短时间内把人物性格表现的特别鲜明,把人物的好坏表现的特别明显,表演节奏特别明快、直截了当。”
“这与当下生活节奏的加快紧密相连,因为我们的表演节奏和正常思维节奏一定要平行,现在生活节奏太快,导致了这种更快、更短艺术形态的出现”,朱时茂也坦言。
另一个娱乐资本论观察到的趋势,是很多学校、教培相关的从业者开始思考前端人才培养
,此次论坛就有多位大学教授参与。
在探讨培养短剧演绎人才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差别时,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师刘天池给出了独特的观点:“不论是电影、戏剧还是短剧,只
是艺术形式在改变,演员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塑造角色这件事从来没有变化
,因此并不需要就内容形式去做演员明确的划分。”
“只是我们的生活节奏发生变化的时候,表演就得跟上那个节奏,就不再是用一个很长的过程去把情绪推向高点,而是需要极其准确。”
刘天池也提出了一些短剧表演上存在的问题,比如“符号化”。“现在有些竖屏短剧的表演太片面了,及其程序化,我觉得这个不应该,我们应该让这个艺术形式里的表演更加精准、让角色更加鲜活,才能走向更多人。当它成为和话剧、电影、电视剧一样的艺术形态,能够夯实在这一条路径里面,也就能给更多青年演员带来好机会。”
与实力派演员入局相对应的,是短剧演员正在“上桌”,被行业、大众认可。
春节期间,《好一个乖乖女》与主演柯淳同时出圈,短剧演员生态悄然生变,至今为止,越来越多短剧演员走向综艺、长剧、甚至时尚杂志,片酬随之上涨、商业邀约不断。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刘天池所说的,“
夯实在一条路径里
”。
我们能感知到,微短剧的内容温度正在传向每一位屏幕前的用户,微短剧行业已经连接起了千行百业、催生出了新兴业态。但一直在跑步前进的微短剧既要在产业端“快一些”,也需要在创作上“慢一点”,去感受生活、沉淀情感,形成最适合这个赛道的内容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