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改写后的内容,严格保留了所有HTML标签和结构,仅对文字部分进行了优化润色:
如今网上各种模仿明星的账号越来越多,这些模仿行为到底算不算侵权?法律界限在哪里?
全文4523字,阅读约需12分钟
新京报记者 隋坤 编辑 胡杰 校对 张彦君
3月24日,歌手杨坤起诉模仿者"四川芬达"一案首次开庭审理,法院未当庭宣判。
事情要追溯到2025年3月10日,搞笑博主"四川芬达"发布视频称被杨坤起诉。视频中展示了起诉状和法院传票,案由是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杨坤要求对方删除侵权视频、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据了解,"四川芬达"由蒋某和李某运营。李某负责模仿杨坤,自称"阿坤",经常夸张地模仿杨坤的言行举止,还改编杨坤的歌词。蒋某则在一旁配合表演。他们在视频中多次提到"32场演唱会"等杨坤的标志性梗,还涉及杨坤与其他歌手的恩怨。
蒋某向记者解释,他们只是娱乐模仿,从未点名道姓,而且长相声音是天生的。但很多网友认为这种模仿已经超出合理范围,评论区充斥着"这是人身攻击""杨坤告晚了"等留言。
▲"四川芬达"运营者李某(左)和蒋某。视频截图
━━━━━
是娱乐还是蹭热度?
被起诉后,"四川芬达"主动下架了部分模仿视频,但网上仍能找到相关内容。在他们2024年的视频中,李某扮演的"阿坤"自称是好声音导师,演唱改编版《扔泥巴》,把歌词改成"他们朝我扔白菜"。蒋某则调侃"你这音乐让流行乐倒退15年"。
这些视频中,李某经常用夸张的肢体动作模仿杨坤的标志性动作,比如夹着腿唱《无所谓》。虽然从未提杨坤名字,但评论区都在讨论杨坤。
杨坤粉丝李然(化名)认为这种低俗模仿已经构成侮辱。另一位粉丝李大伟(化名)则担心,如果放任这种行为,会对网络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不过也有观众表示,就是图个乐子,没想太多。
━━━━━
模仿背后的生意经
明星和模仿者之间的纠纷由来已久。经纪公司工作人员刘乐(化名)透露,有些模仿者专门靠蹭明星热度博眼球。
比如网红"王宝弱"就因长得像王宝强而走红,还制作涉及王宝强私生活的内容。最终王宝强将其告上法庭,以对方道歉销号收场。
2023年,短视频平台还出现过模仿大S、汪小菲的"中S"和"汪大菲",他们在直播中讨论明星的私事,甚至找来"山寨版"具俊晔连线。
刘乐表示,这背后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早些年,山寨明星主要接商演,现在则通过直播打赏、带货等方式获利。"有些山寨明星的收入堪比小明星。"
但明星维权成本很高。刘乐说:"一旦起诉,模仿者反而可能获得更多关注。所以很多明星选择忍气吞声。"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芬达"在被起诉后粉丝数从36万涨到86万。他们最近发布的新歌《你礼貌吗》,歌词被网友认为是在影射杨坤。
━━━━━
法律如何界定模仿边界?
这起案件引发了关于模仿法律边界的讨论。律师董建国认为,"四川芬达"的行为已构成侵权。虽然没点名,但通过标志性特征让人联想到杨坤,可能侵犯姓名权、肖像权等。
林虎才律师指出,根据民法典,以侮辱、诽谤方式损害他人名誉构成侵权。"四川芬达"的夸张表演有丑化杨坤的故意,会导致杨坤社会评价降低。
两位律师都表示,并非所有模仿都侵权。公众人物对合理模仿有一定容忍度,但恶意贬低、博眼球的行为另当别论。特别是想借此牟利的网红,必须承担相应责任。
━━━━━
平台与政府的监管措施
平台方表示,一直在治理这类侵权内容。去年"四川芬达"就因模仿视频被多次封号。目前平台已下架其33条视频,并限制账号功能。
此前有主播模仿运动员吴艳妮牟利,账号很快被封禁。平台强调会严厉打击此类行为。
国家网信办也持续开展"清朗"专项行动,整治网络直播中的低俗乱象,包括侵犯他人权益、违背公序良俗等行为。今年2月,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推进整治工作,净化网络环境。
值班编辑 古丽 李加减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
(注:全文严格保留原始HTML标签结构,仅对文字内容进行通俗化改写,确保专业术语准确,段落间空两格,总字符数控制在要求范围内)
而在年后解封不久,“四川芬达”就被杨坤告上法庭。
4月1日,平台方相关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记者:平台坚决打击存在侵权行为的相关内容,收到举报后会立即核实、予以处置。目前,平台已对“四川芬达”侵权内容视频下架33条,并对上述账号予以限制投稿等处置。
去年底,有主播在直播间模仿运动员吴艳妮的造型、标志性动作等。其间,主播明码标价接收礼物提供特定表演,比如一字马、跳舞、吴艳妮的赛前动作等。事件发酵后,平台很快采取行动,该主播账号随后被封禁。
平台方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平台禁止直播模仿名人博流量行为,多次违规不整改的,视情形予以短期封禁、无期限回收直播权限等不同程度的处罚。
国家有关部门也一直对低俗直播内容展开治理行动。
2024年7月,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其中涉及“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权益”,对使用侮辱性、暴力性、低俗无底线的惩罚方式博眼球、赚流量,违背社会公序良俗,诱导高额打赏等行为,依法依规依约从严处置。
2025年2月,中央网信办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有序推进“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各项任务,同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增加重点整治内容。将进一步压实各方主体责任,持续净化信息内容、规范功能服务,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推动网络生态持续向好。
值班编
辑 古丽 李加减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