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看记录
    • 关注公众号剧透更有味

    娱乐星闻 影院里昨日今日的女性与我们的明天
    首页 娱乐星闻 电视资讯 影院里昨日今日的女性与我们的明天

    影院里昨日今日的女性与我们的明天

    宝拉·柯特莱西(Paola Cortellesi)的导演处女作《还有明天》终于在中国大陆上映了。去年这部电影就登上了豆瓣年度冷门佳作榜首。在意大利本土,它更是创下2023年票房纪录,超越了经典影片《美丽人生》,成为意大利影史票房第九名。现在豆瓣上,这部电影的评分已经涨到了9.4分。

    上周末,在参加映后交流前,宝拉·柯特莱西接受了我们的采访。社交媒体上,观众们都在热烈讨论她在映后环节的每个回答、每个表情和动作。

    有观众在我们采访视频下留言:"走出影院时,看到好多女孩都拿着电影海报周边,那一刻特别想哭。电影票就像是我们的选票。"

    随着观众们二刷、三刷这部电影,我们想带大家一起细品影片中的五个精彩细节——那些藏在床单、巧克力和香烟里的故事。

    有多少观众在影院里提心吊胆,生怕结局是迪丽娅跟着汽修工私奔?

    导演在映后提到,其实结局的伏笔早就埋下了。仔细看就会发现,街头的海报就是贯穿全片的重要线索。

    让我们回到电影开头。新的一天,迪丽娅做完家务出门打零工。

    她走过长街。路遇衣衫单薄的乞丐、穿着各色制服的士兵、正在理发的男人。街上,驴车和美军巡逻车交错而过,拄拐杖的男人盯着路过的女人看。蔫掉的蔬菜、墙上的弹痕、破旧的自行车,都在诉说着战后的萧条,社会的贫富差距和性别不平等一览无余。

    人群中,几个年轻人正在看报、发传单。迪丽娅要转弯的路口,停着一辆挂着"FRASCATI"(意大利中部小镇产的白葡萄酒)牌子的货车,旁边墙上,工人们正在贴海报,整个画面透着一股百废待兴的气息。

    海报就这样巧妙地第一次出现了。

    这是导演宝拉·柯特莱西祖母生活的年代。她说,听祖母讲往事时,脑海中总会浮现黑白的画面。

    当时电影设备在战争中损毁,传统创作难以为继。一些渴望突破的电影人开始用朴素的纪实镜头记录社会矛盾,用摄影机捕捉日常生活的情绪,"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由此诞生。

    《》(1948)

    新现实主义电影里,墙上总是贴满新旧交叠的海报。《偷自行车的人》中,失业两年的主角终于找到一份贴海报的工作,他手中的电影明星海报,恰恰是对阶级差距的讽刺。

    此外,当时意大利街头的海报多是罢工通知、招聘广告或政治标语。迪丽娅和好友玛丽莎在咖啡馆外聊天时,身后墙上贴满了针对女性的告示;投票现场,"正义"和"自由"的海报更是贴满整面墙。

    可以想见,1946年意大利女性首次获得选举权时,这些海报随处可见。它们成为生活背景的一部分,通过不断"刷屏",激励那些终日操劳的女性开始期待明天。

    影片结尾,迪丽娅投完票后与女儿相视一笑,背景响起A Bocca Chiusa(《闭上嘴巴》)的歌声:"我只有嘴里这条舌头,就算你把它割掉,对不起,我也不会停下。就算闭着嘴,我也能歌唱。"

    "不肯闭嘴"正是迪丽娅公公讨厌她的原因,也是她日常生活中最微小的反抗:质问伞店老板为什么给她更低的工资,纠正打断妻子说话的傲慢男主人。

    宝拉·柯特莱西曾说:"当时,要求女性闭嘴是普遍现象,就连中产家庭的太太和有名望的女性,都被视为男人的附属品。"因此,发声就显得格外重要。

    电影开场,迪丽娅被一记耳光打醒。背景音乐Aprite Le Finestre(《最好的一天》)响起。这首1956年的意大利老歌被无数人翻唱过。

    歌词唱着"我打开窗户,呼吸春天的空气",镜头却拍下一只狗对着她住的地下室窗口撒尿。在这种反差下,迪丽娅既像即将登台的生活演员,又像机械履行家庭义务的机器人。

    这种微妙的反差似乎在暗示:整部电影就是要解开这"不对劲"的一切。

    片名出现时,银幕画幅展开,音乐突然变成美国乐队Jon Spencer Blues Explosion 1998年的摇滚Calvin(《加尔文》)——这显然是宝拉·柯特莱西青春时代的音乐。

    以此为界,电影没有停留在展示迪丽娅的"苦难",而是悄悄成为她日常抗争的盟友。

    音乐的设置似乎在告诉我们: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主流历史之外的女性的故事,是她们抿着嘴唱出的歌。

    用歌舞表现家暴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当丈夫伊凡诺的舞步在拥抱和施暴间切换时,背景音乐Nessuno(《没有人》)唱着:"没人能把我们分开","这份爱直到永远"。

    导演借此揭示了家庭暴力的复杂真相——浪漫爱情制造的幻象和不保护女性的婚姻制度构成了双重陷阱,让受害女性难以挣脱,甚至自我欺骗。"我能去哪儿呢?"面对女儿的质问,迪丽娅喃喃自语。

    直到迪丽娅奔向投票站,快节奏的英文说唱Bombs Over Baghdad(《巴格达上空的炸弹》)响起,她的情绪终于得到释放。

    "正是这些默默无闻、没有话语权的女性,构筑了我们社会的基石。"宝拉·柯特莱西告诉我们。而片中那些穿越时空的音乐,用今天的目光,温柔地注视着过去的女性。

    要说有什么最能串联起迪丽娅的各种困境,那一定是那两块"天上掉下来的"巧克力。

    帮美国黑人士兵捡回丢失的照片后,迪丽娅得到了两块巧克力作为谢礼。对生活拮据的她来说,巧克力可不是日常能吃到的。她满心欢喜地把这个"好消息"带回家,等来的却是一顿毒打和荡妇羞辱。

    二战后,在北约框架和经济军事援助下,意大利间接受到美国控制。巧克力既是人道主义的象征,也暗含美式文化的渗透。

    迪丽娅的丈夫把她视为私有财产,总以自己打过两次仗为由,对她进行身心剥削。看到巧克力的瞬间,他感到自己在家庭和国家层面的自尊受到双重打击,理所当然地把妻子当作出气筒——影片生动展现了战后贫困女性的普遍困境。

    作为稀缺资源,巧克力也成了迪丽娅两个儿子争夺的对象。他们争抢食物,也争抢姐姐的床、爷爷的房间。从公公到丈夫再到儿子,有毒的男子气概、冷漠的父子关系,像脏话一样在这个家庭代代相传。

    影片还巧妙地利用了我们对巧克力的浪漫联想。迪丽娅把它送给修车工尼诺,像是在传递暗藏的情愫。尼诺掰下一小块还给她,两人伴着浪漫的音乐咀嚼,粘在牙齿上的巧克力渍,像是另一种形式的吻。

    有趣的是,他们咧嘴笑的滑稽表情又消解了这份浪漫,像是对浪漫巧克力广告的调皮反击。在这个古怪的画面里,爱与尊重的遥不可及、尼诺的怯懦自私、那句"我一不留神他就把你抢走了"暗藏的占有欲,都赤裸裸地呈现在深情的对视中。

    宝拉·柯特莱西告诉NOWNESS,迪丽娅和好友玛丽莎在咖啡馆外抽烟闲聊的场景是她最喜欢的。

    "两个女性之间的感情特别真挚,虽然不是生活的重心,却始终存在。让这一刻特别的不是抽烟或叛逆,而是迪丽娅感觉自己像个探索世界的青少年。她一辈子都在为别人付出,而这一刻,她为自己做了件小事,并为此感到兴奋和幸福。"

    分别时,玛丽莎又给了迪丽娅一支烟,她把它放进连衣裙口袋。决定去投票的那晚,迪丽娅扎起头发,把新上衣、口红和选票装进手提包,用笨拙的字迹给女儿留了便条。然后,她走上天台,点燃了这支烟。

    其实,香烟与女性觉醒的历史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吸烟是男性特权,也是女性堕落的象征。早期打破女性吸烟禁忌,本质上是烟草公司为开拓女性市场的公关手段。1929年,受美国烟草公司委托,爱德华·伯内斯组织了一支女性吸烟队伍参加复活节游行,并拍摄精美照片。

    后来,女记者露丝·黑尔呼吁女性加入游行,"女士们!再次点燃自由火炬!打破性别禁忌!"将吸烟与女性争取选举权的政治诉求联系起来。

    片中,香烟也是男性较量的道具。女儿马切拉的富商未婚夫一家来做客时,伊凡诺命令不能上桌的迪丽娅:"去拿我的烟。"亲家公拍桌而起,就在我们以为要打架时,他却只是把烟盒递过去:"尊敬的伊凡诺,如果你不介意,请尝尝真正的烟草。"伊凡诺悻悻接过,两人点烟落座。香烟帮男人们确立了他们的秩序,让他们继续利益交换。

    相比之下,迪丽娅和玛丽莎之间的分享显得那么真诚可贵。宝拉·柯特莱西在中国映后时说,意大利语常说"姐妹情"而非"兄弟情","在争取权利的过程中,女性间的联结和团结至关重要。"正如影片结尾,所有女性都为共同的明天站在了一起。

    2023年,《还有明天》上映两周后,意大利发生一起凶杀案,一名男子杀害前女友,引发全国震动和抗议。据统计,当时意大利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名女性被杀害,其中50%死于伴侣或前任之手。现实与电影的互文提醒我们:性别暴力仍在继续。

    电影中,1946年的这场公投奠定了意大利现代民主基础,为后续世俗化改革提供了制度框架。在影片没展现的未来,马切拉这代和更年轻的意大利女性争取到了离婚权(1974年)和堕胎权(1978年)。

    也许我们都忽略了,从第一个镜头就存在的床单——这个遍布城市空间的日常用品,才是始终陪伴迪丽娅完成每次转变的见证者。

    晾床单的天台是女人们讨论投票的地方。"我们去投票,事情会改变的。""是啊,但只是形式上的改变。"她们调侃着,深知投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困境。

    公投前夜,迪丽娅站在院子里抽烟,夜风吹动身后晾衣绳上的床单。她知道,一次投票不能帮她"出走",但她完全相信:自己应该这么做。

    床单,女人们日复一日地浆洗它,也将智慧和联结藏在其中。迪丽娅的丈夫没发现她没给女儿做婚纱,也不知道选票就藏在房间抽屉里,正是因为他忽视女性的日常劳动。迪丽娅通过维持家的秩序来瓦解家,这本身就是一种微小的反抗,一种柔软的智慧。

    宝拉·柯特莱西说,这部电影也是为女儿拍的。她想让女儿知道,今天看似平常的女性权利,是多少代女性奋斗的结果。

    "尽管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过去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性别观念很多都是错的,但遗憾的是,从过去到现在,它们依然存在。"她说。

    如何改变这一切?电影给出了答案——过有觉知的生活。

    《还有明天》上海观影现场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美国独立导演肖恩贝克镜头下美国梦的阴影与真实
    下一篇
    奥德曼神级发挥背后值得剖析的演技密码

    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