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成功召开。来自国内外的各大视频平台负责人齐聚一堂,就人工智能、短视频等热门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把脉行业发展新方向。
当前,微短剧已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新兴领域。从最初的"流量至上"到如今的"内容为王",本次大会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微短剧正从粗放式发展转向精品化转型,逐渐成为数字时代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一组最新数据展现了这一领域的蓬勃生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突破500亿元大关,用户数量达到6.62亿,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已经和社交软件不相上下。更引人注目的是,国产短剧平台已经成功打入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微短剧终将回归内容创作的本质,注重故事的内在逻辑性。"在大会期间举办的"精品微短剧创作论坛"上,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海涛分享了他的独到见解。
从深耕国内市场到开拓海外市场,微短剧正以文化"轻骑兵"的姿态,开创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传播新模式。
6.62亿用户的共同选择
短剧如何用15秒征服全球市场?
"我们要用精彩的短故事,精准抓住观众的碎片化时间。"面对短剧行业的蓬勃发展,爱奇艺影视文学研发中心总经理张晓媚在论坛上提出了精品内容的创作理念:"观众不是不喜欢深度内容,只是讨厌冗长拖沓。"
最新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突破500亿元,用户规模达到6.62亿,使用率高达59.7%,较上半年增长7.3个百分点。同时,微短剧的用户使用时长已经和即时通讯软件持平,成为网络视频领域的重要增长点,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与传统影视形式相比,微短剧从起步阶段就展现出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中国式快节奏叙事"正以独特的魅力跨越文化差异——不仅在用户规模上快速扩张,更在商业价值上展现出持久活力,成为数字时代文化输出的新窗口。
据统计,国产短剧平台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ReelShort、DramaBox等头部应用的累计下载量超过4.7亿次。值得注意的是,在海外视频应用下载排行榜前100名中,来自中国(含港澳台)的产品占据19席,其中2个是短剧平台;在收入排行榜上,中国应用表现更为亮眼,20个入围应用中有11个是新面孔,其中8个是微短剧平台。
精品微短剧正通过创新叙事方式打开文化出海的新局面。《河姆渡的骨哨声》通过古今对话的形式,生动展现了河姆渡文化的演变历程,通过5种语言版本在12个国家引发文化共鸣。《釉色伊人》则以青花瓷为载体,用中外合拍的方式诠释"工匠精神"的普世价值,获得伊朗官方的高度认可。这两部成功出海的案例证明,当传统文化找到创新的表达方式,微短剧就能跨越语言障碍,在海外市场产生深远的文化影响。
短剧出海的下一步发展需要建立跨文化合作机制,从单打独斗转向系统化运作。
面对国际市场的文化差异,单方面的内容输出已经难以持续。当前短剧出海面临着内容本土化不足、发行渠道分散等挑战,急需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一方面要加强跨国版权合作,与海外流媒体平台互换优质内容资源,既能吸收多元文化元素丰富创作,又能借助成熟渠道降低发行成本;另一方面要支持头部平台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设立区域运营中心,根据当地用户的观看习惯定制分成模式和推广策略。这种"共同创作 智能推送"的模式,既能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传播障碍,又能通过本地化洞察持续优化内容供给,真正实现从文化输出到价值认同的转变。
政策支持 本地创新
短剧产业如何实现质的飞跃?
随着短剧产业规模突破五百亿,政策引导正在重塑行业价值标准。在政策支持下,短剧正从单纯的娱乐产品升级为文化传播载体,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播的"轻骑兵"。
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跟着微短剧学经典"创作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由国家广电总局在中宣部指导下统筹推进,旨在推动微短剧与中华经典古籍、文学名著等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促进微短剧行业向高质量、精品化方向发展。
自2024年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积极引导微短剧行业发展,推出了新春档、国庆档、中国梦、新征程等多个主题的精品微短剧。这些作品虽然篇幅短小,但内涵丰富,为行业树立了精品化发展的典范。
讲述改革开放初期百姓生活的《家里家外》,凭借细腻的时代还原引发观众集体回忆,三天播放量突破10亿;文旅短剧《有种味道叫青溪》创新采用"美食叙事"手法,通过地方特色美食串联文化记忆,实现1.9亿线上播放量和3600万电视观众的双重突破。这些兼具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作品,证明了"主题创作 精品制作"模式的市场潜力,为微短剧开辟了主流价值表达的新路径。
地方文化资源正通过微短剧实现创新转化,一场全国范围的创作升级正在进行中。
目前,全国已有近30个省级行政区推出超过40个地方微短剧创作项目,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资源,将总局的六大创作计划细化为150多个具体方向,为微短剧创作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四川为例,今年两会期间网络微短剧首次被写入《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出台《四川省重大文艺精品扶持奖励政策》,每年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文艺精品创作,其中网络微短剧单部最高可获得1260万元补贴,对"神秘蜀韵 百步川扬"四川文化品牌的扶持资金也高达上千万元。此外,中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等四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相继落户成都,制定了12项全国领先的技术标准。
在服务效率方面,四川创新推出"重点短剧绿色通道",将审批流程缩短至6天,同时推动政务服务下沉产业园区,实现"企业快人一步"的精准支持。2024年,当地影视产业园区的规模以上企业营收突破1042亿元,同比增长24.7%。
从算法驱动到内容突破
短剧未来的智能化转型之路
"AIGC"成为本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的热门话题,技术创新正在重塑短剧产业生态,从创作到传播实现全链条革新。
在剧本创作环节,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语义分析快速生成适合不同平台特点的剧情框架,大大缩短策划周期。在拍摄制作中,虚拟场景生成技术既能降低单集制作成本,又能提升特效质量。这种"技术普惠"效应不仅降低了创作门槛,更推动行业从"流量竞争"转向"创意比拼"。
以首批入选"跟着微短剧学经典"计划的《资治通鉴》为例,该剧通过三大创新设计实现了历史智慧的现代诠释——视觉上运用唐宫乐舞等非遗元素打造沉浸式美学体验,内容上将胡服骑射等历史典故转化为现代创业指南,传播上首创"古人朋友圈"特辑打破时空界限。当古代帝王的治国方略与现代管理智慧相遇,当AR实景解谜游戏串联起旅游景点,这部历史巨著正以"知识快餐"的创新形式滋养当代观众。
影视内容形态正在经历新一轮变革。从草根崛起到支柱产业,网络剧用十五年完成了华丽转身,如今又面临短视频与微短剧的双重挑战。
爱奇艺创始人兼CEO龚宇表示:"时代在变,技术也在变,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影视行业。"基于这一认识,各大平台开始战略调整——继续发展竖屏短剧的同时,推动长剧向短剧(横屏短剧)转型。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是应对注意力碎片化时代的必然选择。
微短剧的创作重心正回归到故事本身,头部平台和创作者开始重新思考内容价值。在精品微短剧创作论坛上,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海涛通过《帝凰业》《家里家外》等成功案例,提出了"内容升级"的方法论——摒弃简单堆砌"爽点"的做法,构建合理的剧情结构,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百度百家号的于轲补充强调,创作要在"爽感"基础上寻求突破创新,平台要在精品化道路上既当好把关人,又做好支持者。
展望未来,微短剧行业正站在内容价值和产业规模的双重高峰上。从深耕国内市场到布局海外市场,从政策引导到地方创新,这个领域正在突破传统叙事的局限。可以预见,在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的双重推动下,这个百亿级产业将以更加灵活的姿态,开启中国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全球传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