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线电影越来越有意思了!
现在连"抽象"风格都能登上大银幕啦!
就在明天4月8日,你就能在电影院看到今年最特别的一部国产片。
如果你和我们一样喜欢国产独立电影,估计已经猜到是哪部了。
没错,就是《东四十条》。
最早注意到这部电影是在2023年的平遥影展。
这部号称"零成本"制作的电影,一举拿下了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两项大奖:费穆荣誉·评审荣誉和青年评审荣誉·特别表扬。
从平遥回来后,它在各大电影节都备受关注,甚至一票难求。
不过从明天开始,想看的话直接去家门口的电影院就行,不用抢票拼手速。这得感谢全国艺联。
对北漂青年来说,《东四十条》肯定特别有共鸣。
因为这就是一部很"北京味儿"的电影。
主角是两个整天闲逛的北京胡同青年,全片取景都在鼓楼一带,时间跨度覆盖了一年四季。
不管你有没有去过鼓楼,这部电影都能唤起你对北京的某些记忆或想象。
但换个角度看,《东四十条》又很不按常理出牌。
看看它的剧情简介:两个住在北京胡同的年轻人,因为看到一张寻鸽启事,就开始找鸽子。
光这一句话就能感受到有多"抽象"了。
特别是当男主一脸认真地说:"别想那些没用的,我们一起..."
你以为他要说"找个工作吧"。
结果他说:"一起找鸽子吧。"
更离谱的是,他们压根没认真找鸽子啊!
这两人就是借着找鸽子的由头,在街上闲逛、在草坪发呆、在河边聊天。
对他们来说,找鸽子既不是过程也不是目的...
那到底是为了啥?
不为什么,就是想这么干。
看《东四十条》就得带着这种心态。
要提前说明的是,这不是一部讲完整故事的电影,更不是要给你上人生课的电影。
但它确实特别有意思。
总能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比如男主东四经常接到外卖电话,每次都礼貌地说"挂门把手上就行"。
另一个主角十条就会问:"你怎么老点外卖又不回家?"
东四回答:"其实不是我点的,是有个陌生人总留我电话点外卖。"
看到这我内心OS:...这都行?
还有胡同里下雨的场景。
碰到个醉汉问路:"出路在哪儿啊?"
他们特严肃地回答:"生活没有出路。"
突然就冒出个玩偶熊,跟他们一起躲雨。
完全不知道这熊哪来的,反正就是出现了。
所以这电影一点都不"无聊"。
相反特别"有聊"。
它的趣味就在于不需要用完整故事吸引你,展现的就是生活片段。
那些有趣的、灵光乍现的瞬间,都来自生活本身。
看得出主创对生活观察很敏锐,才能捕捉这么多生动的细节。
包括电影里那些空镜头:鼓楼的天空、电线杆、小鸟、街道...看着看着就会想,我多久没这样观察生活了?
这部电影把生活放大了。
可能会让你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的生活。
不管想到什么,那个瞬间都很珍贵。
从这个角度看,《东四十条》虽然拍的是鼓楼,但讲的还是人。
或者说,它记录的就是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
到底什么是"抽象"呢?
这个词刚出现时像贬义词,后来变中性词,现在反而成褒义词了。
所有不按"规则"来的、不太"正常"的东西,都叫抽象。
那些荒诞的、虚无的、搞笑的。有趣但无聊的。没逻辑但能让你会心一笑的...
如果说这些的反面是"正常",那谁定义的正常呢?
如果996是正常,买房买车是正常,按部就班结婚生子是正常...我们还能有其他活法吗?
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但都没有答案。
正因如此,网上才出现这么多"抽象人""乐子人""鼠鼠人"...
这些看似奇怪的生活方式,其实都在表达同一种共鸣。
我们通过"搞抽象"寻找的,除了快乐,更是共鸣。
而《东四十条》呈现的正是这种共鸣。
在街溜子们看似叛逆的生活背后,折射的是当代年轻人的共同困境。
高不成低不就,上不去下不来,不是不想努力,是暂时使不上劲。
于是就"卡"住了。
"卡"是一种停滞状态。看似忙碌却一无所获。站在十字路口不知往哪走的尴尬。
这时候该怎么办?
在躺平和内卷之外,《东四十条》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把生活当"游戏",主线任务卡住了就去做支线,看看别的风景。
也许你会发现,人生不只有一条"主线"。
如果感兴趣,可以看看《东四十条》的幕后纪录片《卡住的人》。
这部7分钟的纪录片就讲一件事:
如何在支线剧情里玩得开心,如何在"卡住"时也能做成事,甚至拍出电影。
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剧组,怎么从零开始拍出获奖电影?
说出来比"找鸽子"还抽象。
常驻工作人员就两个导演、一个监制、一个摄影师、一个录音师,加两位主演。
没钱租灯光,全程用自然光。
请不起司机,共享单车当交通工具。
夏天怕演员中暑,就用荷叶当道具,还研究怎么保鲜荷叶。
冬天下雪就是天然布景。
结冰的河面成了全片最精彩的场景之一。
看起来很不可思议,但他们就是做到了。
虽然设备简陋,但成片质量不差,不仅拿了奖,还很打动人。
从这个角度看,电影的幕后和台前同样重要。
了解《东四十条》怎么拍出来的,就明白它为什么是这样的电影。
东四和十条整天游手好闲,宁愿找鸽子也不找工作。
他们看似怪人,其实也是普通人。
他们不虚无,反而充满活力。
在北京二环,在标准活法之外,他们试图打破些什么,建立些什么。
就像电影背后这群人,明知不可能真正拥有东四十条,却拍出了属于自己的《东四十条》。
这不也是一种理想主义吗?
电影里有句台词:鼓楼人的青春只是比别人长点,但终究会结束。
一定要结束吗?能不能不结束?
我猜主创就是带着这样的疑问拍出了这部电影。
全片充满无厘头对白,但结尾却是沉默的。
两个穿得奇奇怪怪的人站在冰面上,没穿冰鞋却滑得很开心。
他们可能看起来格格不入,是边缘人。
但他们也在认真生活。
这条河最终流向哪里并不重要。
你知道一切都会结束,长镜头会结束,电影会结束,青春会结束...
但还是希望他们能在冰面上继续滑下去。
万一呢?
《东四十条》注定不是主流电影,可能只有少数人喜欢。
但这也是我们推荐它的原因之一。
电影不该只有一种风格。
电影可以是任何样子。
电影没有标准答案。
只要有一台小摄影机,甚至手机,你就能拍电影。
同样,生活也不该只有一种活法。
被卡住的人,停滞不前的人,能不能也过得开心?
我想是可以的。
至少看《东四十条》时,我是开心的。
最后打个广告:
影片4月8日全国艺联专线上映,快叫上能陪你一起疯的朋友去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