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媳妇突然问我:"你知道甲亢哥吗?他现在可火了!"
我上网一查,发现是个20出头的美国黑人网红。因为他那种特别亢奋的表演风格,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最近更是频繁出现在中国多个城市,享受到了和董宇辉差不多的明星待遇。
我看到他在深圳万象天地买华为手机的视频,只见他一脸夸张地惊呼:"天啊!我们买了华为手机!"光看这个画面,大概就能明白他是什么风格了。
不管是逛故宫、爬长城,还是在河南少林寺学功夫,他做的事情其实都挺套路的。只不过在他那种亢奋的表演下,这种套路感就不那么明显了。
像甲亢哥这样的网红,感觉在哪个国家都能给观众带来很强的情绪价值。之前大张伟有首歌《阳光彩虹小白马》,里面有句歌词"你是内内个,内内...",因为"内个"谐音像某个英文词,这成了甲亢哥在中国走红的梗。
记得甲亢哥在上海时,有中国粉丝戴着大张伟的头像,对着他唱这首歌。他不但没生气,还跟着一起玩这个梗。
我仔细回想了一下,那个英文词"Negro"其实中学英语课就学过,当时只知道是"黑人"的意思,完全没想过这个词有什么冒犯性。实际上在国外,这个词确实带有冒犯意味,但黑人之间也常拿它互相调侃。相比之下,现在网上出现的"D丝""傻B"这类歧视性语言,反而越来越低俗了。
其实歧视不歧视,关键不在用什么词,而是说话人的态度。
我爸是个从没出过国的山东小镇居民,有段时间不知怎么突然特别膨胀,管韩国人叫"棒子",叫印度人"阿三","小日本"这种称呼更是张口就来。虽然现实生活中,我们压根没见过真正的韩国人、印度人或日本人。
后来听说日本工业品质量好,印度人数学厉害,我爸还是会说:"小日本做事就是仔细","阿三数学还行"。现在想想,那大概是2004、05年,我爸开始上网后,被网上那些民族主义言论影响了。
二十年后的今天,甲亢哥的走红背后,其实也暗含着一些关于尊重与歧视的微妙话题。只是被他夸张的表演掩盖了。
现在的年轻观众和二十年前完全不同了。他们没那么大包袱,更看重娱乐性,喜欢玩梗,有时候开玩笑不知轻重,甚至会把玩笑开得太过分。用他们的话说,这叫"贴脸开大"。
甲亢哥在成都时,有个女coser跑到他面前喊:"我是种族主义者,我讨厌黑人。但我喜欢你女朋友,因为她是白人。"甲亢哥明显被惊到了,连问几个"什么",最后给自己和对方找了个台阶:"她可能不懂英语,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那个戴口罩的中国女coser可能没意识到,在某些语境下,女性本身也是被歧视的弱势群体。她用妆容和口罩隐藏身份,就像披着网络马甲,把网上的梗直接甩到甲亢哥脸上,就想看他什么反应。
这根本算不上真诚交流,纯粹是为了娱乐效果。因为真要真诚交流的人,恐怕不会选择甲亢哥这样的网红作为对象。
而那个戴着口罩的中国女coser,显然没意识到,在一种权力语言中,女性这个群体,也是被歧视的一方,是弱势的一方。
她用妆容和口罩,隐去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就像一个互联网马甲,把网上出现的“梗”甩到甲亢哥脸上,想看看他会是一个什么反应。
这不能算是一个真诚的交流,而只是娱乐效果。因为真诚的人可能不会选择甲亢哥这样的网红作为交流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