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小怪
每一次"终结",都在为下一次更绚烂的绽放积蓄力量
"死亡是什么滋味?"
在电影《编号17》里,主人公17号不断被问及这个问题,连另一个自己——米奇18号也不例外。
这正是影片探讨的核心命题:
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本质
。
△ 《编号17》已于3月7日国内上映
该片改编自
·阿什顿的科幻小说《米奇7号》,由韩国名导奉俊昊执导,罗伯特·帕丁森挑大梁。故事讲述米奇·巴恩斯(简称米奇)参与星际殖民计划,通过出让身体、上传意识,成为飞船上可以反复"打印"重生的
"消耗品"
,专门执行高危任务。
△ "消耗品"米奇
米奇17号和18号就是经过多次重生后的新个体。
△ 多个"耗材版"米奇
讽刺的是,正因为飞船上只有米奇一个"消耗品",反而让他这个"廉价"的生命变得珍贵起来。
这种奇特的处境,让角色米奇和演员罗伯特·帕丁森产生了微妙的共鸣。
戏外,
恐怕没有比罗伯特·帕丁森更擅长"演绎死亡"的演员了
。
或许是因为出道作《名利场》戏份全删,注定了他与角色存亡的宿命纠缠。
这位凭借《》系列和《
》系列走红的英国演员,在银幕上不是正在"死去",就是获得"永生"。
△ 从"哈利·波特"(左)到"暮光之城"(右)的罗伯特·帕丁森
即便后来出演《好时光》《灯塔》《信条》等风格迥异的作品,这个特质依然延续。
这与戏外不断成长的帕丁森形成鲜明对比——角色的一次次毁灭,成就了他演技的一次次突破:
从偶像派转型文艺男神,颠覆形象诠释边缘人物,到重塑经典"超英"蝙蝠侠,将存在意义升华至拯救生命的维度,他始终在"破而后立",用摧毁旧我迸发的能量,重塑全新自我。
从这个角度看,
《编号17》简直是为罗伯特·帕丁森量身定制的作品
,片中探讨的生命真谛,恰好映照了他作为演员的职业哲学——每一次"终结",都在为下一次更绚烂的绽放积蓄力量。
01 《编号17》:四次觉醒 在死亡循环中寻找生机
影片开场时的米奇颓废至极:在地球上碌碌无为,还背负巨额债务,活得如同行尸走肉。
但即便这样,他潜意识里仍未放弃对生命价值的追寻。这体现在四次关键觉醒中,每次都在推动剧情的同时,让他对生命意义有更深理解。
第一次是生存本能
——在绝望中抓住生机。
表面看,米奇选择当"消耗品"是无奈之举,实则透露出强烈的求生欲。虽然工作危险重重,但至少不用面对死亡恐惧。
就连每天多拿一份食物的举动,都是他渴望活下去的证明。
第二次是情感需求
——与纳莎的邂逅,展现了人类对爱与陪伴的本能渴望。
这段感情成为米奇危险生活中的温暖慰藉,让他对未来重燃希望。
第三次是自我认知
——米奇18号的出现是全片高潮。
当死里逃生的17号回到基地,发现众人已造出替代他的18号。由于禁止存在"复制体",两个米奇展开了一场生存博弈。
这场较量让17号开始思考:自己不只是可替换的"消耗品",而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体。
通过18号这面"镜子",他明确了情感边界,认清提莫并非真朋友,也抵挡住了卡伊的诱惑。
值得注意的是,
米奇18号其实是长期压抑后爆发的另一面自我
。
在一次次任务中逐渐麻木的17号,通过18号找回了反抗精神。这场冲突不仅是两个克隆体的对抗,更是内心两种意识的交锋,深刻推动了角色成长。
第四次是价值实现
——当米奇发现当初脱险竟是虫族的救助,他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大幅提升。
他开始明白,
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体生存,更在于万物共生
。
这为后续用翻译设备化解星际冲突埋下伏笔,也让米奇最终完成自我救赎,找到生命真谛。
通过这四次觉醒,《编号17》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自我与共生的深刻故事。米奇从绝望的普通人,成长为在危机中突破、在共生中理解生命的英雄。
他的蜕变
既让我们感受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希望
罗伯特·帕丁森的表演赋予角色鲜活灵魂。他用细腻的肢体语言和眼神变化,精准呈现了17号的复杂心理;又以"变脸式"演技诠释性格迥异的18号,奉献了教科书级的表演。
02 罗伯特·帕丁森:破茧重生 在毁灭中淬炼演技
就像米奇17号的成长,帕丁森的演艺之路同样是一部突破自我的史诗。
从早期偶像派到如今的演技派,他总在不断打破舒适区。
特别是那些"死亡型"角色,
无论肉体消亡还是精神崩溃,他都以近乎自毁的方式将"终结"转化为艺术养分
。这种"向死而生"的表演哲学,贯穿了他的职业生涯。
△ 《灯塔》中的罗伯特·帕丁森
值得玩味的是,
尽管角色极端,但他的表演状态始终从容
——因为他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大众认识帕丁森始于2005年《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他饰演的"万人迷"塞德里克让人眼前一亮。
△ 塞德里克学长
2008年《暮光之城》系列让他跻身全球顶流,吸血鬼爱德华成为无数少女的梦中情人。
△ 《暮光之城2:新月》
但帕丁森清醒意识到:爱德华正在把他定型为"花瓶"。为撕掉标签,他选择了
"自杀式转型"——专攻边缘角色
2012年《大都会》中,他演绎迷失在纸醉金迷中的富家公子,用细微表情传递出角色空虚。
△ 《大都会》(2012)
经过《漂亮朋友》等片积累,2017年《好时光》里他化身银行劫匪康尼,邋遢造型与深情演绎形成强烈反差。
△ 《好时光》(2017)
2019年《灯塔》彻底颠覆形象,他饰演疯癫的灯塔看守人,与《暮光之城》形成极致对比,被影评人盛赞:
"他正成为同代最大胆的演员!"
△ 《灯塔》(2019)
据传为贴近角色,拍摄期间他每天狂饮威士忌,敬业精神可见一斑。
打磨多年演技后,帕丁森开始回归商业大片。
2020年诺兰的《信条》中,他饰演的特工尼尔在时空逆转中多次拯救男主,最终必死的结局成为影迷心中的意难平。
△ 《信条》(2020)
2022年《新蝙蝠侠》让他事业再攀高峰。他塑造的布鲁斯·韦恩不再是完美英雄,而是充满创伤的"破碎版"黑暗骑士。
△ 《新蝙蝠侠》(2022)
导演透露,帕丁森主动提议增加"蝙蝠侠日记"桥段,让"我即复仇"逐渐变成"我为何存在"——这种对存在意义的追问,恰与米奇17号的觉醒形成奇妙呼应。
显然,
"存在主义"已成为帕丁森的表演密钥,也是他不断增值的演员底色
。
期待他在《奥德赛》和《新蝙蝠侠2》中带来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