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新剧《混沌少年时》最近火遍全网。
连英国首相施凯尔(Keir Starmer)都在国会提到,他正和孩子们一起追这部剧,政府还决定在全英中学播放。
这部剧之所以爆火,除了采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和小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外,更重要的是它探讨的深刻主题。
故事讲述13岁男孩Jamie因杀害同学Katie被逮捕,警方和治疗师都在探寻背后的真相。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个被警察吓到尿裤子、看似人畜无害的男孩,真的会犯下如此残忍的罪行吗?
虽然剧情看似老套,但它反映的问题不仅是英国中学生的困境,更是网络时代所有青少年面临的成长难题。就像豆瓣评论说的:"这不是悬疑剧,更像一部纪实作品"。
清明假期将至,强烈推荐大家抽空看看这部剧。
01
— 湾妈看世界 —
我们的孩子正在遭受
社交媒体暗语的毒害
为什么这部剧能引发全球共鸣?
因为它真实展现了社交媒体有毒文化对青少年的危害。
全剧共四集,每集一个场景:警局、学校、谈话室和家里。第二集中,警察巴斯科姆在校园调查时毫无收获,最后还是他儿子透露了关键信息:
现实中Jamie是杀人犯,但在网络上他却是受害者。
这些青少年用emoji、网络用语和网红言论(比如鼓吹男性至上的安德鲁·泰特)作为社交暗语。这些暗语不仅是交流工具,更在传递扭曲的价值观。
Jamie就是这种文化的受害者。死者Katie经常用表情符号羞辱他,比如用"二八法则"暗示Jamie是找不到女友的"弱男"(Incel)。
Incel(非自愿独身者)这个词最初只是描述找不到伴侣的人,但后来演变成极端文化。研究发现,容易陷入这种困境的有两类人:
1. 社交能力差、常被欺负的人
2. 有反社会倾向的人
Jamie属于第一类。他在学校长期被欺负,Katie还在网上公开嘲笑他是Incel。这种网络暴力最终成为他犯罪的导火索。
成年人可能觉得一个表情符号没什么,但对青少年来说,这些暗语正在扭曲他们的价值观。第三集中,Jamie在心理治疗时表现出极端的情绪波动,这正是受网络"有毒男子气概"影响的结果。
由于该剧的热播,英国政府计划在中小学开展反厌女教育。
02
— 湾妈看世界 —
网络毒文化何时能停止?
Jamie不仅是虚构角色,更是Z世代青少年的缩影。现实中,像Jamie和Katie这样的受害者比比皆是。
2022年,香港一名18岁女孩因游戏失利直播跳楼。网友不仅没有劝阻,反而用"金头姐"的外号嘲讽她。
现在青少年中流行着"开盒"(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行为,他们甚至以此为荣。剧中同学的裸照被传到Snapchat上,施暴者竟觉得这是在展示魅力。
2023年,B站就查处过一起大规模人肉搜索事件,参与者多是未成年人。今年百度高管女儿被"开盒"事件更说明,网络暴力对青少年来说就像家常便饭。
这些行为已经形成黑色产业链,几十元就能买到个人信息。很难想象,这些看似无害的孩子,在网上竟能如此残忍。
为此,多国开始限制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
- 澳大利亚:禁止16岁以下儿童使用
- 意大利:14岁以下需父母同意
- 德国:13-16岁需父母同意
但光靠禁止就能解决问题吗?《混沌少年时》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03
— 湾妈看世界 —
青少年犯罪背后的集体冷漠
剧中Jamie残忍地捅了受害者七刀,这种暴行令人震惊。虽然网络是诱因,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学校和家庭的失职。
第二集展现了校园里的乱象:霸凌成风、老师敷衍教学、同学漠视生命。Jamie的历史老师甚至用"学生太多"来推卸责任。
家庭方面,Jamie的父母只提供物质满足,却从未真正理解儿子。父亲因为面子问题不愿正视儿子被欺负的事实,这种冷漠比打骂更伤人。
Jamie父亲的教育方式充满矛盾:他发誓不让儿子重复自己的童年阴影,自己却经常情绪失控。Jamie对治疗师的暴怒,正是父亲行为的翻版。
直到最后,Jamie父亲还在推卸责任:"现在的孩子都这样"、"不是我们的错"。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警察巴斯科姆,他在发现儿子可能被欺负后,立即抽时间陪儿子吃饭聊天。
04
— 湾妈看世界 —
养育孩子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
罪犯当然要承担责任,但这部剧告诉我们:这些孩子并非天生就是恶魔。他们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就像非洲谚语说的:"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整个村子的力量。"在网络时代,这些"数字原住民"更需要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
《混沌少年时》里,Jamie持刀行凶,在死者身上连捅七刀,分散在胸口、脖子、大腿和手臂处,之后他徒步回家,扔掉了带血的衣服和凶器。
仅是这文字性的描述就能被一个13岁小男孩的残忍所惊愕到。
社交媒体的确是让当初掩面痛哭、吓尿裤子的Jamie走上犯罪之路的引线。
但当我们跟随镜头走进校园和原生家庭时,会发现让这些青少年混沌的不只是网络的毒害。
还有
学校的放任不管、无可奈何和父母的视而不见与情感淡漠。
当《混沌少年时》第二集的镜头对准校园时,看似生机的校园却处处都是危机。
随处可见的霸凌,满嘴脏话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游荡。
手机和社交媒体成了同学间的脐带,老师们心中的洪水猛兽。
老师用影片代替上课,迟到早退是常态。
身边的同学一个被抓,一个被杀,孩子们完全是一脸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
似乎在他们看来杀与被杀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视人命如草芥的这种平静,静默得让人害怕。
Jamie的朋友只想着自保,甚至妄图用逃跑来躲避共犯的罪行;
Jamie最喜欢的历史课,历史课老师居然撇得一干二净,用一句「学生太多,关注不到」搪塞追问。
最后整个校园只剩下被害者Katie的闺蜜在无助的愤怒,警官自己被霸凌的儿子暗自提供关键线索。
如果校园霸凌只是肢体冲突,那么《混沌少年时》呈现出来的霸凌更像是一种沉默的暴力。
这种沉默的暴力来自校园,也来自原生家庭。
父母很爱Jamie,但静静观察他们的表现,这一切都只是物质层面的爱,他们从未放下姿态去走进Jamie的真实内心。
父亲从小让Jamie踢足球,以为可以让儿子变坚强,然而他踢得总是很菜,只配当守门的。
在球场上别的爸爸嘲笑Jamie菜,Jamie爸爸羞耻地不愿和儿子对视,他在儿子最脆弱的时候连回视的勇气都没有,在意的只是面子,这是爱吗?这种回避比咒骂更伤人心。
Jamie喜欢画画,父亲满足了他的要求,儿子没坚持多久就放弃了,他也没管过,但这种不干涉的教育真的就是给足孩子自由吗?
Jamie想要电脑,也给他买了,整日在家里玩,以为儿子就不会犯错,在房间里怎么能学坏了呢?
但儿子真的犯错了,他把矛头对准了网络,认为是网络毒害了儿子,毕竟自己无法全方位保护儿子。
Jamie是名修理工,他早上六点出门,晚上八点回家,他从不抱怨工作的辛苦。
他很疼爱妻子,妻子以他为傲,可一旦意见不合,他就极具侵略性,试图用强硬的对话中断反抗。
因为自幼在父亲的皮鞭下长大,Jamie父亲发誓绝不让儿子重走自己的路。
然而他总是压抑自己的情绪,靠着对物品的拳打脚踢进行宣泄,又时常情绪失控,隔着屏幕就能感觉到一个看似温馨普通家庭的窒息感。
Jamie对着心理治疗师的怒吼、挖苦,恶狠狠的警告,打掉咖啡杯,踢凳子,扔衣服又何尝不是父亲的加强版呢?
以为对孩子的爱就是吃饱穿暖、不挨打。
殊不知不缺物质需求的新一代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情感支持。
他们的暴力与反常藏在未被看见、未被倾听的孤独里。
直到影片结束,Jamie的父亲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爱有何问题。
他跟妻子说出了这些话:
“现在的孩子不都这样吗?鬼知道他们都躲在房间里看什么。我们无法做到无死角保护”
“又不是从我们这里学的。这不是我们的错,我们不能把错往自己身上揽。”
影片有几幕很有趣。
和Jamie父亲一样的警察巴斯科姆同样对儿子缺乏耐心,尤其是当他说到暗语文化是凶器时,巴斯科姆的表现演活了现实生活中父母们的质疑。
但和Jamie父亲不一样的是,警察巴斯科姆意识到自己儿子可能也是霸凌对象时,即便工作繁忙,也等在校门口,陪儿子去吃饭,谈论课程内容。
《混沌少年时》似乎并没有对青少年成长的困境或是社会病症给出对应的解药。
但警察巴斯科姆的举动何尝不是一种救赎!
04
— 湾妈看世界 —
举全村之力,养一个孩子
罪犯不应该被原谅,也不应该为其辩解。
但透过这部影片可以发现,这些青少年并不是天生的杀人犯。
一个13岁的孩子不懂什么是犯罪,不懂什么是死亡,他们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他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缺乏认同和认可,被忽视,被冷落,就像一棵棵饱受风雨的野草。
他们强悍又脆弱且敏感,他们靠着坚硬的外壳保护着自己,可怜又可悲。
非洲有句谚语:
养育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
(图|政坛风云人物希拉里也曾以此谚语为题写过一本书《举全村之力》)
在网络迅猛发展的这个村落,数字原住民们需要的是
父母的看见,学校的看见,社会的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