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1日,
林徽因
与世长辞。
2003年同月同日,
张国荣
永远离开了我们。
追忆这两颗璀璨的星辰。
最令人动容的是他们最后的尊严与
坚守
在所有关于张国荣的回忆里,高晓松讲述的这个片段最令人潸然泪下。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的经纪人
陈淑芬
接到他最后一通电话。这位香港金牌经纪人当时并未意识到,这将是永别。电话中,哥哥轻声说:"淑芬,来接我好吗?"
▲陈淑芬与张国荣
当陈淑芬驱车赶到文华酒店,电话告知已抵达时,张国荣只留下最后一句:"好,我来了。"随即从24楼翩然而下。
陈淑芬瞬间领悟了这位完美主义者的最后心愿——他选择决绝离去,却不愿以狼狈姿态示人。她当即脱下外套覆盖在他身上,迅速联系救援。
正因这份临终托付与陈淑芬的赤诚守护,即便在香港娱乐至上的环境中,世人从未见过张国荣坠落凡尘的模样。没有血腥照片流出,没有猎奇报道消费他的离世——这与戴安娜王妃车祸后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曾有媒体揣测,若有此类照片,八卦周刊恐怕愿出天价购买。
这份最后的体面,是陈淑芬用忠诚铸就的守护。
艺人是职业,明星是光环,艺术家是天赋,而传奇,是上天馈赠的礼物。
张国荣的艺术与人格,皆成传奇。
她本可锦衣玉食,却选择了清贫
1955年3月31日深夜,病榻上的林徽因气若游丝地对护士说:"我想见
梁思成
。"当时钟针刚过两点,护士婉拒:"太晚了,明天再说吧。"
这个"明天"再未到来。当梁思成踉跄赶到时,只见妻子安详如眠。这位相伴27年的丈夫泣不成声:"受罪啊...徽,你太受罪了..."
人生华章终须句点,1955年4月1日,林徽因的生命乐章戛然而止。
她生命中有两个尤为动人的时刻,与那些喧嚣的情史传闻无关。
1953年,当北京古城墙面临拆除时,抱病的林徽因当面痛斥主事者:"你们在毁灭真正的历史!将来只能建造赝品!"
此时的她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在话剧舞台绽放光彩的少女。肺病折磨得她形销骨立,声音嘶哑,但风骨铮铮。
▲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
作为民国司法总长之女,她本可过着优渥生活。在那个建筑行业黄金时代,她和梁思成若开设事务所,必成巨富。但这对学者夫妇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路——创建中国首个建筑学科,编撰首部《中国建筑史》。
抗战时期,他们在昆明用全部积蓄建了间陋室。女儿梁再冰回忆:"母亲总能将简陋变得温馨,在土罐里插满野花。"儿子梁从诫难忘:"煤油灯下,母亲教我们读《庄子》,诵李杜诗篇。"
▲林徽因与梁思成
这才是真正的体面人生
何谓体面?
是顺境时的从容,逆境时的坚守;是繁华落尽后的气节,岁月变迁中的本色。
张国荣与林徽因,都曾被世俗误解曲解。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来临之际,让我们铭记他们独特的风骨与风华。
你心中最难忘的,是他们怎样的模样?
抗战时期,物价飞涨,林徽因穷困潦倒、贫病交加,避难到昆明附近,把全部积蓄拿出来造了一套栖身的房子。
女儿梁再冰说:“妈妈对房子进行了简单的装修,铺了粗木地板,在靠窗的墙上做了一个小书架,下面的木凳铺上饰布,妈妈常在家里陶制土罐中插大把的野花。我觉得我妈真神,怎么一下子就把那么一个破房子搞得这么舒服,这么可爱。”
▲林徽因与女儿梁再冰
儿子梁从诫回忆:“在这间可爱的小小起居室里,妈妈在煤油灯下为我们讲解庄子《解牛篇》和《唐雎不辱使命》,教我们读了很多李白、杜甫的诗。”
在这个场景中,林徽因没有讲究的衣服和装饰,却有很真实的生活气息的美。
他和她都保持着人性的体面
什么是人性的体面?
春风得意保持风度,时运不济仍有风骨,颠沛料峭风韵不减,斗转星移风格不改。
任何时代,活得体面都不容易。
总有要面对的现实利益,总有扛不住的内心压力,总有私心想护住的人,总有局限的个人好恶。
只是,用情史、绯闻和私生活评价一个人,是特别无趣、猥琐的事,人心里有什么,眼里就会看到什么,总是看到脏乱差,内心断然不会真善美。
张国荣和林徽因,都是在私人生活方面曾经被重度误读的人。
在4月1日到来之前,怀念他和她,为他们不一样的风度与风韵,风格与风骨,在心中默默大赞。
你对他们最深的印象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