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娱乐原创
文|沈婉婷 编辑|朴芳
播出一周后的《北上》似乎陷入了发展瓶颈。
剧中,花街的居民们在时代浪潮中艰难求生,前路未卜;剧外,经历了三天停更的《北上》并未如预期般带来惊喜,虽然收视率稳居榜首,但网络热度未见明显提升,口碑评价也呈现两极分化。
这部顶着茅盾文学奖光环的"大家"之作,从开播前的高期待到如今的尴尬处境,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严肃文学影视化改编的困境与突破。
成也"茅奖",败也"茅奖"
早在筹备阶段,《北上》就因其同名原著在文学界的影响力而备受瞩目。
作为徐则臣斩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及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长篇小说,原著《北上》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宏大的叙事格局以及对运河与人性的细腻刻画,收获了大批忠实读者。许多书迷都期待能在荧屏上看到这部文学杰作的精神内核得到完美呈现。
再加上实力雄厚的导演编剧团队,以及流量与实力兼具的演员阵容,多重优势加持下,这部剧确实具备了冲击"剧王"的潜质。
首播成绩确实亮眼,尤其是电视端的收视表现尤为突出。开播当晚,该剧酷云实时收视率峰值达到3.5367%,创下近两年剧集首播日实时收视率新高;目前在爱奇艺站内热度已突破8500。
然而,尽管收视数据持续向好,但网络热度却始终未能实现突破,而社交平台上关于剧版改编幅度的争议更是愈演愈烈。
即便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通过对比书版和剧版的内容简介也能发现,原著备受赞誉的双时空叙事在剧中基本被改为单线结构,关于意大利人小马可·波罗"1901年北上"的故事线几乎被完全舍弃;同时,剧中大院的人物关系和设定相较于小说也做了较大调整。
这种大刀阔斧的改编让原著粉难以接受,甚至有网友吐槽其将横跨百年的运河风云变成了"外卖小哥创业爱情故事"。
那么,抛开"茅奖"IP的光环,这个"外卖小哥创业爱情故事"讲得如何呢?
必须承认,这部剧在制作水准上确实可圈可点。从第一集用一个跟拍长镜头就交代了花街大院的邻里关系和整体风貌,到一场游泳戏份就巧妙完成了小演员到少年时期的自然过渡,再到剧中随处可见的90年代怀旧元素,不得不说姚晓峰导演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确实下足了功夫。
同时,剧版《北上》对中国传统邻里人情的细腻刻画也引发了不少现实共鸣。相比现代社会日渐疏离的邻里关系,剧中展现的运河边守望相助、荣辱与共的乡邻情谊显得尤为珍贵。
比如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当马奶奶突然中风晕倒时,其他几家的三位妈妈立即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担架和住院用品,第一时间将其送往医院,并轮流承担陪护责任,对其孙女马思艺也格外照顾。这一幕不仅让剧中人感动落泪,也打动了无数追剧的观众。
严肃文学影视化的困境与突破
然而,这样的感动并不足以支撑整部剧突破圈层,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目前来看,除了对原著IP的大幅改动,该剧最大的问题或许出在节奏把控上。试图在有限时间内塞入太多元素,反而显得有些杂乱无章。特别是第二集成年演员登场后,运河船运业务日渐萧条,各家都有各自的困境,虽然每个人都在努力解决问题,但剧情推进缓慢,似乎陷入了家长里短的琐碎中。
总结来看,从剧版《北上》的定位可以看出,它既想展现宏大叙事和深刻主题,又想通过加入大量青春偶像元素吸引年轻观众,但至今为止并未达到理想效果,最终可能两头不讨好。
而《北上》的境遇在严肃文学影视化的长河中并非孤例,甚至非常常见,这再次反映出此类作品改编的难度之大、对创作者的要求之高。
与网文、电视剧这类大众化艺术相比,严肃文学的风格化和作者化特征更加明显,对创作者和演员的要求都很高。如何让经典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与当下年轻观众产生共鸣,是改编的最大难点之一。
较为成功的做法是在尊重原著核心气质的基础上,将故事讲得更通俗易懂却不落俗套,在艺术性和娱乐性之间取得微妙平衡。
近年来较为成功的案例包括《繁花》和《我的阿勒泰》。前者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后者改编自作家李娟的散文集,两部作品的原著都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地域性。虽然影视化过程中也面临挑战,但最终都保留了原作的韵味,以过硬的质量收获了高热度和高口碑。
回过头来看,丢掉了"运河和它的百年历史"这一核心设定的剧版《北上》确实显得有些遗憾。
客观地说,从来没有人规定严肃文学改编不能大胆创新、勇于突破,但既然购买了IP版权,就要把握好改编的尺度和分寸。很可惜,已经播出三分之一的《北上》在"茅奖"改编这条路上走得有些操之过急。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一方面,该剧仍处于播出前半段,后续热度与口碑发酵情况尚未可知,且剧情内容、演员表现、视听语言等方面也有不少亮点,不必过早下定论;另一方面,从另一个角度看,《北上》作为爱奇艺全新厂牌"大家剧场"的首部作品,无论成绩如何,都将为剧场后续剧集乃至各平台待播的严肃文学改编作品提供宝贵经验。
据不完全统计,陈彦的《主角》、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熊召政的《张居正》(剧名《风禾尽起张居正》)、刘震云的《一日三秋》、赵德发的《缱绻与决绝》(剧名《生万物》)等根据各大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的影视项目都已进入各家储备片单,可见严肃文学这座"宝库"正日益成为影视行业的重要IP来源。
而且从近年来大众对传统文学的热情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来看,这门"生意"的未来发展空间还远不止于此。
所以,不妨给"大家"们再多一些时间和耐心吧。